防灾科技学院
廊坊市

人气值:2665

普通本科
综合类
公办
官方网址: http://www.cidp.edu.cn
官方电话:010-61596244
电子邮箱:
防灾科技学院2019年招生专业介绍

地球物理学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数学、物理基础,掌握地球物理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掌握地震监测、预测、预警专门技术和方法,具有从事地震监测预测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能力的应用研究型复合人才。本专业学生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应变和适应能力强,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同时还具有较好的文化素养,具有勤奋进取、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具有科学的思维和研究方法,以及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

【学制】四年

【授予学位】理学学士

【主要课程】普通地质学、构造地质学、数学物理方程、地球物理学场论、连续介质力学、数字信号处理、地磁学、地电学、地震学、重力与固体潮、计算机程序设计、地球物理学认识实习、地震监测实习、野外地质教学实习等。

【主要技能】具备地球物理数据观测、处理和解释的基本能力;掌握地震监测(含测震、重力、地形变、地磁、地电、地震地下流体)数据采集、分析及处理技能;掌握地震前兆异常识别判定、地震趋势分析和地震会商以及地震速报与预警等核心业务的基本技能;具备创新创业意识、信息服务、跨学科合作与交流的初步能力;具备防震减灾业务组织管理能力,团队合作和协作能力,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对各种不同的工作环境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就业向】学生毕业后可在地震系统从事监测预测工作,或在资源、环境、灾害、工程等领域开展地球物理方面的技术服务和项目管理,以及仪器设备维护服务、软件开发与服务等工作。学校也积极鼓励学生毕业后继续深造,前往相关科研院所从事科研工作。

勘查技术与工程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数学、物理、地质学、地球物理学、信息科学等基础知识,重点掌握重力勘探、磁法勘探、电法勘探、地震勘探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能够根据不同的勘查目的进行野外数据采集、室内处理、地质解释及信息服务,培养能在工程建设、环境评价、防灾减灾、资源和能源勘探等领域从事相关勘查工程技术方法的应用与研究、信息服务、管理以及教学等方面的高级勘查工程技术人才。

【学制】四年

【学位】工学学士

【主要课程】普通地质学、构造地质学、数学物理方程、地球物理场论、数字信号处理、连续介质力学、重力勘探、磁法勘探、电法勘探、地震勘探、地球物理测井、工程测量、工程与环境物探、计算机程序设计、地球物理勘探数据处理与解释等;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认识实习、野外地质实习、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生产实习、专业实践(校内外科研、生产单位、重点实验室的地球物理勘查实践、工程服务、生产项目,或大学生创新项目)。

【主要技能】掌握重力、磁法、电法、地震等勘探仪器的操作并进行野外数据采集的能力;具有常用地球物理勘探数据的处理与解释能力;具备应用地球物理、地质等资料进行综合解释的初步能力。

【就业向】学生毕业后可在资源勘查、能源勘探、工程勘察、环境评价、防灾减灾、信息技术等行业从事研发、实际生产、技术服务和管理工作,也可在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继续深造。

地质学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有坚实而宽广的地质学理论和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能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知识进行地质、地震地质和城市地质调查及科学研究,了解地质学基础理论研究的前沿和发展动态,具有较高专业素养、突出的实践能力和一定创新思维能力以及创新创业精神,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相关地质问题,能够从事基础地质、地震地质、城市地质、环境和灾害等领域工作以及相关科研及教学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学制】四年

【授予学位】理学学士

【主要课程】地球科学概论、结晶学与矿物学、晶体光学、岩石学、构造地质学、古生物学、地层学、大地构造学、地貌与第四纪地质学、地球化学、城市地质学、地震地质学、地质学认识实习、地质野外教学实习、地质学生产实习等。

【主要技能】具备地质现象综合分析的基本能力;掌握现代化地学手段、方法,具备对基础地质、地震地质与城市地质中的科学问题初步分析的能力;能够基于地质学理论和相关知识进行合理的研究分析,了解相关行业的工作内容及方法,以及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及文化的影响的内容;具备独立开展地质学相关生产及科学研究的能力。

【就业向】学生毕业后可在地震系统从事地震地质工作,或在基础地质、能源、环境、城市地质、工程等领域进行地质学相关工作,也可继续深造,前往相关高校或科研院所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

资源勘查工程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数学、物理、化学、外语、计算机等专业基础知识,掌握自然资源勘查、地质环境和地质灾害调查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并获得相关的勘查工程训练,符合资源、环境勘查工程的需要,能够在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等部门中从事技术服务、科学研究和经营管理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

【学制】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主要课程】普通地质学、结晶学与矿物学、晶体光学、地层古生物学、岩石学、构造地质学、地球化学、矿相学、勘查地球物理、勘查地球化学、矿床学、矿产勘查学、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遥感地质学、地貌与第四纪地质学、土壤地质学、环境地质学、工程地质学、工程测量学等。

【主要技能】掌握室内外岩矿鉴定技术、野外(数字)地质填图技术、岩心编录技术、岩石磨片技术及Coreldraw、Mapgis等制图技术,掌握元素地球化学探测、电子探针分析、释光测年、碳十四测年、环境化学探测技术以及矿产、灾害、环境野外调查实践技能;了解人工地震探测及解释技术、高密度电法等物探技术,了解ArcGIS等地理信息软件,ERDAS、ENVI等遥感软件,GoCAD、Surfer等地质建模软件。

【就业方向】学生毕业后可在地质调查、灾害、环境、矿产、矿山治理和地理信息等企事业单位从事专业技术服务及管理工作,或从事勘查仪器设备等方面技术服务工作,也可到相关高校或科研院所继续深造从事科研工作。

测绘工程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立足行业,面向社会,培养具有数理基础和人文社科知识,掌握测绘工程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接受科学思维和工程实践训练,具有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能够从事测绘工程技术及相关领域的生产、设计、开发、研究、教学及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创新型应用人才。

【学 制】四年

【学 位】工学学士

【主要课程】普通测量学、数字测图原理与方法、大地测量学、工程测量学、摄影测量学、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GNSS原理及其应用、遥感原理与应用、GIS原理及其应用、GIS软件应用、测绘工程项目管理与法规、精密工程测量、三维激光扫描与建模、遥感图像处理、测量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及其应用地壳形变测量与数据处理、重力测量、地下工程测量、地籍测量与房产测绘;专业认识实习、专业测图实习、生产实习、大地测量学课程设计以及大学生创新项目和其他自选项目。

【主要技能】掌握测量学、工程测量学大地测量学、地变形测量与数据处理,GNNS观测与数据处理、摄影测量与遥感、GIS原理及其应用等基本理论和工作方法;能熟练操作水准仪、经纬仪、全站仪、GPS、三维激光扫描仪等测量仪器设备;能熟练使用ArcGIS、SupMap、ENVI、ERDAS等GIS与遥感软件;掌握控制测量的技术设计、施测及数据处理方法;掌握大比例尺地形图与地籍图的测绘及其信息系统的建立方法;掌握工程施工放样、变形观测的理论与方法;掌握测量生产组织管理和工程建设的基本知识。

【教学条件】建有工程测量实验室、精密工程测量实验室、测绘数据处理实验室,拥有高精度电子水准仪、电子经纬仪、高精度全站仪、测量机器人、全站式陀螺仪、GPS接收机、CORS测量基站、三维激光扫描仪、无人机测量系统、地基SAR测量系统等各类测量设备300余台套,总价值达1000余万元。建有中国地震局第一监测中心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中国地震局第二监测中心、潮白河、河北易县清西陵实践教学基地。

【就业方向】毕业生可在测绘、市政、自然资源、矿山、交通、土建、水利、城市建设与规划等行业从事基础测绘、工程建设和管理等方面的工作,也可去相关部门从事安全监测应急测绘等工作

地下水科学与工程专业

【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扎实的数学、物理、化学、地质学学科基础,系统掌握地下水科学与工程及地震地下流体学科的基础知识、专业理论和技能,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能够从事地下水资源及其环境问题、灾害问题、地震地下流体研究相关的勘察、监测、评价、开发利用、管理与保护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学 制】四年

【学 位】工学学士

【主要课程】普通地质学、岩石学、构造地质学、水文地质学基础、地下水动力学、 水文地球化学、地下水污染原理及防治、专门水文地质学、地震水文学、工程地质学、地下水数值法、环境与地质灾害评价;普通地质认识实习、地质测量与数字填图、专业实习(含水文地质学、地下水动力学、地震水文学等)、生产实习(校内外科研和生产单位、重点实验室参与水文地质调查、水资源评价、环境污染评价、水污染修复、地震流体监测以及大学生创新项目和其他自选项目)。

【主要技能】掌握含水层水文地质参数的实验室测试及野外试验测试技能(如野外抽水试验、渗水试验、弥散试验等);掌握区域水文地质勘察相关技能及污染场地水文地质调查相关技能;掌握室内水、土样品分析检测技术,会利用多参数水质分析仪、氢氧同位素分析仪、有机碳分析仪、粒度分析仪及色谱、光谱、质谱等仪器进行检测;会运用GMSVisual MODFLOWFEFLOWTOUGH2等地下水数值模拟软件、PHREE QC水岩作用模拟软件、SPSS数理统计分析软件、SurferMapgisArcgisOriginMapsis制图软件等进行数据的计算、分析、及制图等。

【教学条件】本专业1个地下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拥有大型仪器设备200余台套,先进的数值模拟计算软件、制图软件等数十套,设备总值达1500万元。建成校内地下水科学与工程野外观测试验场(气象水文观测平台、抽水试验平台、弥散试验平台、包气带水试验平台、地震地下流体观测试验平台)、校外京津冀地下水科学与工程专业认识实习基地、秦皇岛柳江盆地水文地质实习基地。

【就业方向】可以在水文地质调查、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评价与管理、水环境保护、水环境影响评价、地下水污染修复与防治、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查、地质灾害评估、地震流体动态监测预测、地质环境监测、评价和治理、矿山排水设计施工等相关的基层企事业单位进行管理和服务等工作,或进行水文地质及水文化学领域相关仪器设备方面技术服务工作。

地理科学专业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扎实的数学、物理、化学、外语及计算机基础,系统掌握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和灾害学的基础知识,能够综合运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开展中小学地理教育,自然灾害调查与评价、生态环境监测与保护、国土资源开发与利用、区域城乡规划与管理等工作,具有较好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学 制】四年

【学 位】理学学士

【主要课程】地质与地貌学、气象学与气候学、水文与水资源学、植物地理学、土壤地理学、现代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中国地理、世界地理、测量与地图学、遥感数字图像处理、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卫星导航定位原理与应用、地理教学论、灾害学原理、灾害风险管理、应急预案编制与演练、水环境监测与评价、城市规划与管理、区域分析与规划;地理专业教学实习(含水层地质地貌与水文实习、土壤与植物实习、人文地理实习、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实习)、教育/生产实习(含中小学地理教育实习、校内外科研单位及地理信息企事业单位实习、以及大学生创新项目和其他自选项目)。

【主要技能】掌握并能够初步运用地理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基础理论,以及现代教育技术,开展中学地理教学;掌握ARCGIS、MAPGIS、ENVI、Mapinfor等地理信息系统方向主要软件的操作,掌握编制地图的基本方法;能够根据遥感图像,提取专题信息,进行自动分类识别和遥感地图制图;了解野外土壤、植被调查的方法,掌握土壤、植被样品采集的基本方法,掌握常见土壤、植物的主要特征和分布规律;掌握基本气象要素测量的基本方法和常见仪器的操作。

【教学条件】本专业建有土壤实验室、植物实验室、地质实验室、3S综合实验室,以及室外气象观测站。室内实验室总面积310平米,拥有全自动凯式定氮仪、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火焰光度计、红外高温消解炉、植物培养箱、生物显微镜等各类仪器388台套。建有秦皇岛实习基地和承德塞罕坝实习基地。

【就业方向】在中小学、灾害、资源、环境、城建、规划、地理信息等企事业单位和政府相关部门从事相关工作。

土木工程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国家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扎实的数学、物理基础,系统掌握土木工程学科基本理论、基础知识的高素质人才。通过理论教学和工程实践使学生具备能写、能算、能画、能干”的工程师基本素养。为从事房屋、桥梁等土木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管理等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学 制】四年

【学 位】工学学士

【主要课程】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钢结构原理、土木工程施工、建筑结构抗震设计、高层建筑结构及PKPM设计、工程振动测试技术。

【就业方向】可在建筑、交通、市政等行业设计、施工单位、科研院所或高校等部门从事相关技术和管理工作。

【师资力量】“土木工程教师团队”是教育部首批认定的“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教研室现有专任教师18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含副研究员、高级工程师)6人,讲师9人;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4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0人,硕士学位教师8人;包括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人,中国地震局优秀人才百人计划1人,中国地震局防震减灾优秀人才百人计划1人。

【实验设施】本专业配置功能先进、数量充足的各类实验设备,比如力学实验、材料性能实验、结构动、静力实验设施先进性和数量居国内高校前列。

工程管理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土木工程基础知识以及与工程管理相关的管理、经济、信息技术等基础知识,获得造价工程师、建造师的基本训练,具备工程造价管理能力、合同管理能力、施工项目管理能力以及经济分析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够在土木工程领域从事全过程工程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学 制】四年

【学 位】工学学士

【主要课程】土木工程制图、土木工程材料、土木工程施工、施工组织、工程结构、管理学原理、经济学原理、工程经济学、应用统计学、工程财务与会计、工程估价、工程造价管理、工程项目管理工程招投标合同管理经济法与工程建设法规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与评估、工程造价软件应用、项目管理软件应用、BIM原理及应用。

【就业方向】毕业后可在工程咨询、建筑施工、房地产公司、软件公司、政府行业管理部门、企事业单位基建、学校等单位从事工程造价管理、招投标及合同管理、工程策划、投资控制、BIM软件技术服务、教学等工作。

【师资力量】工程管理专业共有专兼职教师11人,其中副教授以上(含副研究员、高级工程师)6人,讲师5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2人,硕士学位教师9人;其中“双师型”教师6人。“工程管理教学团队”参与多项校内外项目管理工作,具有丰富实践经验。

水利水电工程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较好的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基础具备计算机外语应用技能,获得工程师的基本训练,较系统地掌握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与技能,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能从事工程勘测、规划、设计、施工和管理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学 制】四年

【学 位】工学学士

【主要课程】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工程测量、工程制图、建筑材料、工程地质、工程经济、水力学、土力学、工程水文学、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水利工程施工、工程项目管理、水工建筑物、水电站、水资源规划与利用、工程地震学、岩体力学等。

【专业优势】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实验条件优良,就业前景广阔。现有专业教师成员中70%以上的具有高级职称或博士学位。拥有总面积约4500平方米,设备总价约2250万元的多个学科支撑实验室,设备多达国际先进水平,整体处于国内同类实验室中上水平。依托防灾科技学院与北川县共建的防震减灾综合能力培养与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等多个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实践、创新创业平台。

【就业方向】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毕业生主要进入建设、设计、监理、施工单位以及国家各级水利管理部门,从事水电站、水利水电工程等的勘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及相关技术工作同时,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毕业生可从事土木工程、岩土工程等相关工作。继续深造可报考水利水电工程、岩土工程、水工结构工程、地质工程等相关专业研究生。

地质工程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坚实的数学、力学、地质学和工程学等理论基础及系统的地质工程理论、技能和方法,掌握相关课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获得工程科学和技术的基础训练,能在能源开发、水利水电、城建、交通、市政、环保、国防和地震等领域的勘察、设计、施工管理单位,从事工程地质勘察、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地质工程设计与施工等相关工作的高级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学制】四年

【学位】工学学士

【主要课程】普通地质学、岩石学、构造地质学、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弹性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土力学、岩体力学、水文地质学基础、工程测量、工程岩土学、工程动力地质学、工程物探、基础工程、岩土工程勘察、岩土工程测试与监测技术、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设计、强震观测与数据处理。专业实践教学主要由地质工程认识实习、专业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组成。

【专业优势】地质工程专业即立足于行业发展要求,又注重突出防震减灾特色。注重培养厚基础、宽专业、强能力、重应用、具创新精神、适应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专业相关实验室主要设备价值近3000万元。很好地满足了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需求,同时为专业师生的产学研提供了高水平的实验平台。专业与国内研究所和行业生产单位以合作的形式建立了10余个校外综合实习基地,服务于学生的生产实践学习。

地质工程专业为教育部批准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河北省高等学校防灾减灾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高地的支撑专业,所属的地质工程学科被确定为河北省重点发展学科。本专业教学团队成员隶属于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中国地震局局级教学团队,以该专业为主要依托,开展了服务国家特殊需要的地质工程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工作。

【就业方向】可在城市建设、交通工程、水利水电、机场、港口码头、国土资源、工矿企业、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环境和市政工程、工程设计研究院从事地质工程专业相关的开发建设、科究和生产管理工作

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城市地下空间工程学科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能胜任城市轨道交通、地下交通隧道等地下空间工程的规划、勘测、设计、施工与管理等工作,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较宽厚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具有国际视野,面向未来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学 制】四年

【学 位】工学学士

【主要课程】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土力学、岩体力学、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城市地下空间规划与设计、地下建筑结构、地下工程施工、隧道工程、土木工程材料、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基坑工程、地铁与轻轨、地下工程监测与检测技术、地下工程防灾减灾、地下通风与环境工程、地下工程概预算、BIM原理及应用等。

【专业优势】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实验条件优良,就业前景广阔。现有专业教师均为“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成员,80%以上的具有高级职称和博士学位。拥有岩土地震工程实验中心(7个专业实验室)、城市地下安全与工程地质试验场等主要校内实践平台,专业设备价值近3000万元。依托防灾科技学院与中国冶金地质总局一局共同组建的城市安全与地下空间研究院,可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产学研、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就业方向】毕业生可在城市规划、环境、建筑、交通运输、能源、公共安全、市政工程、防灾减灾等相关行业,从事地下空间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规划、勘测、设计、施工、管理、研究和教学等方面的工作。继续深造可报考岩土工程、结构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地质工程、防灾减灾及防护工程等相关专业研究生。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具有良好的人文科学素养、坚实的自然科学理论基础,具有扎实的电气工程基础理论知识和以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电气自动化方向为核心专业知识,能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电气工程问题和构建电气工程系统,具有技术开发与组织管理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学制】四年

【学位】工学学士

【专业技能】

1.具有与电气工程相关的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

2.具有电力系统运行维护、工业企业供电管理、电气设备制造等领域故障诊断、维护和技术改进的能力。

3.具有针对电力系统、电力电子、工业控制等领域复杂工程问题,设计满足特定需求的系统、单元(部件)或工艺流程,并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的能力。

4.具有分析和解决电力系统、电力电子、工业控制领域复杂工程问题,能够完成系统设计与系统集成的能力。

【主要课程】电路、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电气工程基础、工厂供电、电机学、电力电子技术、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电力系统分析、电力系统自动化、交直流调速系统、自动控制原理、单片机原理与应用、电气控制与PLC、过程控制、机器人技术等。

【就业方向】毕业生可从事与电气工程有关的电气设备制造、系统调试与运行、保护与系统控制、状态监测、维护检修、经济管理、质量保障、市场交易等领域工作。

测控技术与仪器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具有良好的人文科学素养、坚实的自然科学理论基础、扎实的测量控制仪器领域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创业意识、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学制】四年;

【学位】工学学士

【专业技能】

1.具有与仪器相关的科学、数学、工程科学基础知识的运用能力。

2.具有防灾减灾仪器及通用仪器仪表使用、检测测试及简单故障诊断的能力。

3.具有综合运用测控仪器基本理论知识,对通用仪器仪表或防灾减灾救灾仪器开发设计能力。

4.具有分析和解决仪器设计与集成、维修维护、测量控制等相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主要课程】电路、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机械制图与AUTOCAD、自动控制原理、信号与系统、单片机原理与应用、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机械基础、测控电路、嵌入式仪器虚拟仪器、地震仪器基本原理及设计等。

【就业方向】毕业生可在仪器类及相关行业(测控领域及防灾减灾救灾领域)从事通用仪器仪表或防灾减灾救灾仪器的组装测试、运行维护、设计研发、应用及销售管理工作。

通信工程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人文科学素养、坚实的自然科学理论基础、扎实的通信工程领域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创业意识、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学制】四年

【学位】工学学士

【专业能力】

1.具有与通信相关的科学、数学、工程科学基础知识的运用能力。

2.具有通信系统及通信网软硬件配置、设计、开发、调测和维护应用的基本能力;3.具有使用常用实验仪器对通信工程及相关实验原理和方法进行设计、迁移和选择能力;

4.具有运用所学知识进行通信仪器设备维护、检测、系统集成与控制和管理等相关实际工作能力。

【主要课程】

电路、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通信原理、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通信网络基础、电磁场与电磁波、高频电子线路、移动通信、光纤通信、现代交换原理、JAVA程序设计与数据库等。

【就业方向】毕业生可在通信工程领域及相关行业从事通信网络维护、构建、优化和设计,嵌入式系统设计和开发及现代通信系统软硬件设计、开发、调测、工程应用和销售管理等工作。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培养目标】培养适应社会与经济发展需求,具备扎实基础,具有系统思维、创新意识、终身学习能力、具备国际化视野,能够胜任计算机应用领域分析、设计、开发、实施、维护、管理等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学制】四年;

【学位】工学学士

【主要课程】C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操作系统、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原理、面向对象程序设计(Java/C++/C#)、WEB应用技术(JSP/ASP.NET)、Python程序设计、软件工程、UML与设计模式、并行计算技术、数字图像处理、地理信息系统、PHP网站开发、大数据技术、企业级IT智能运维等课程。

【就业方向】毕业生可以在计算机及相关领域从事计算机软件和硬件系统的研究设计、应用开发、软件测试、系统运维等工作,也可以在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行政管理部门从事计算机技术研究和应用,硬件、软件和网络技术的开发、计算机软硬件系统的管理和维护工作,并有能力进入国内外高等院校继续深造学习。

网络工程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开拓创新意识、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有持续发展潜能、能够适应业界需求的高级工程应用型人才。学生能掌握计算机网络技术、网络工程、网络开发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具有计算机网络规划与设计、部署与实施、分析与测试、运行与管理、应用与开发等实践能力,了解本专业学科的前沿信息和发展动态,能够将计算机软件、硬件与计算机网络相结合,从事网络设计、网络建设、网络管理、网络安全防护、技术开发和维护运营等工作。

【学制】四年;

【学位】工学学士

【主要课程】计算机网络、网络工程、C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操作系统、数据库原理、综合布线、网络与信息安全、Linux服务器配置与管理、网络规划与设计、网络协议分析、网络系统集成、网络故障检测与排除、云计算、大数据等课程。

【就业方向】能够在科研部门、教育单位、企事业单位、信息技术企业和各行各业的信息技术部门,从事计算机网络教学、网络工程、系统集成、网络安全、网络应用开发等工作。岗位有网络工程师、系统集成工程师、网络安全工程师、云计算工程师、网络应用开发工程师等。

物联网工程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科学素养,具备扎实计算机科学理论知识,系统掌握物联网的感知识别、网络通信、数据处理和应用服务四层体系架构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应用技能,富有创新创业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能在物联网行业从事物联网系统设计、研发、实施和维护工作的高素质的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

【学制】四年;

【学位】工学学士

【主要课程】C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组成原理、单片机与接口技术、传感器原理及应用、RFID原理及应用、嵌入式应用开发、无线传感器网络、数据库原理、大数据技术、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物联网移动应用开发、嵌入式Linux设备驱动开发、网络编程、物联网通信技术及应用、物联网定位技术等。

【就业方向】物联网工程专业就业口径广,可在科研部门、教育单位、企业、事业、技术部门从事入式系统设计开发、物联网应用设计开发、物联网系统的管理与维护、教学与科学研究等工作。主要面向的岗位包括嵌入式系统开发工程师、物联网系统设计架构师、物联网系统管理员、物联网应用系统开发工程师等核心职业岗位以及物联网设备技术支持与营销等相关职业岗位。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介绍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面发展,系统掌握大数据分析基础理论知识,熟悉大数据分析的基本方法与主要工具,熟练掌握大数据采集、存储、处理与分析、传输与应用等技术,具备大数据工程项目的系统集成能力、应用软件设计和开发能力,能从事各行业大数据处理、分析、开发、应用的工程应用型人才。

【学制】四年;

【学位】工学学士

【主要课程】Python程序设计、Linux服务器配置与管理、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原理及应用、数据结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Java)、并行计算与分布式计算Hadoop核心技术与实战、数据挖掘与分析、数据可视化、机器学习与模式识别、大数据安全分析、大数据实践等课程。

【就业方向】社会对大数据人才需求非常大,主要需求为数据分析类、系统研发类应用开发类大数据人才,毕业生可在科研部门、教育单位、企事业单位和技术部门从事大数据应用分析、教学与科学研究等工作,主要面向岗位是大数据系统研发工程师、大数据应用开发工程师、大数据分析工程等核心职业岗位可以报考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信息安全等专业的研究生或出国深造

金融学: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系统掌握金融知识和金融理论,掌握基本金融分析工具和分析技术,具备良好的基本经济思维能力和扎实的金融业务实践能力,具有开阔的视野和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具有良好综合素质和优秀品格,能够胜任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互联网金融等金融机构、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金融资产管理和科研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

学制:四年

主要课程:保险学原理、证券投资学、货币银行学、金融市场学、公司金融学、金融风险管理,认识实习、专业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

学位:经济学学士

就业方向:毕业生可在中央银行及其分支机构、商业银行、证券交易所、投资银行、保险公司及其他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教育培训机构、科研机构和高等学校等从事金融服务、金融监管、教学和科研等工作。

会计学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现代市场经济需要,具有人文精神、创新精神、科学素养和诚信品质,全面掌握经济、管理、法律、会计学等方面的知识;具有较强的会计职业判断能力、业务核算能力和财务分析能力,毕业后能在各类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等领域从事会计实务、审计实务、财务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管理人才。

学制:四年

主要课程: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管理会计、高级财务会计、财务分析、审计学,认识实习、专业实习、顶岗实习和毕业实习。

学位:管理学学士

就业方向:毕业生可在各类企业、事业单位、政府机关、会计师事务所等从事会计实务、审计实务、财务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三、投资学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系统掌握投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投资分析工具和分析技术,具备良好的基本经济思维能力和扎实的投资业务实践能力,具有开阔的视野和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具有良好综合素质和优秀品格,能够胜任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互联网金融等金融机构、政府部门和工商企事业单位金融资产管理和科研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

学制:四年

主要课程:投资学、国际投资学、金融市场学、证券投资学、投资银行学、公司金融学、金融风险管理,认识实习、专业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

学位:经济学学士

就业方向:毕业生可在商业银行、证券公司、基金公司、保险公司及其他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教育培训机构、科研机构和高等学校等从事投资、监管、教学和科研等工作。

工商管理(企业信息化)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掌握管理科学基本理论和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具有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等方面的基本管理能力和企业信息化的应用能力,能够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政府机构、科研院所等组织从事运营管理、信息化管理及信息系统实施、运行、维护等活动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

学制:四年

学位:管理学学士

主要课程:管理学原理、运筹学基础及应用、管理信息系统、ERP原理、业务流程重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ERP解决方案与ERP案例、生产运作管理,认识实习、专业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

就业方向:毕业生可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政府机构、科研院所的信息化部门从事信息化管理、信息系统实施、运行、维护等工作,软件开发企业从事咨询、实施、售后服务等工作,管理咨询公司从事信息化咨询工作,企业信息化实施企业从事企业信息化项目实施工作。

公共事业管理(应急管理)

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系统掌握综合应急管理基本理论及灾害学、空间信息科学基本知识,理解应急管理活动一般规律和各类突发事件演化机理,具备灾害风险评估与防灾规划、应急处置、应急管理信息化与辅助决策等综合应急管理能力,能够在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社区管理、教育培训等机构从事应急管理相关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学制:四年

学位:管理学学士

主要课程:应急管理概论、灾害学概论、灾害风险管理、灾害经济学、3S技术、防灾规划、应急预案编制与演练、应急管理法律法规、安全管理学等理论课程。

应急管理系统认知与处置技能、灾害专题制图与分析评价、灾害损失评估与防灾规划等集中实践课程。

就业方向:

毕业生可在应急相关的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基层社区、教育培训机构从事综合应急与安全管理工作。

师资力量:“应急管理教师团队”是国内专门从事应急管理高等专业教育教师团队,属防灾科技学院“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教研室专任教师共计11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4人,讲师5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9人,硕士(博士在读)学位教师2人。

培养条件:教师团队国内首次开设并完成应急管理专业课程建设项目8项。此外,校内专业救援与风险评估方向实验室3个,与国家地震紧急救援训练基地、咸亨国际应急科技研究院等共建应急管理实训基地4个,可有效保障综合性、应用型专门应急管理人才培养。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管理学、经济学、统计学和应急管理等基本理论,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具备信息管理与大数据分析能力,具备信息系统规划、分析、设计和开发能力,以及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能在应急管理、信息管理等国家政府部门及企事业单位,从事信息系统管理、大数据分析与挖掘以及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学制:四年

学位:工学学士

主要课程:

应急管理概论、应急管理信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面向对象程序设计、python语言程序设计、web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及应用、机器学习、数据结构、大数据技术与开发、时间序列分析、虚拟现实技术、统计学原理及应用、人工智能等课程

就业方向:

学生毕业后,可在应急管理、信息管理与统计等国家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和IT高新技术企业单位从事计算机软件系统的规划、分析、设计、开发与测试、大数据分析挖掘、管理信息系统的实施、运维等工作。

师资力量:本专业共有专职教师8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2人。专任教师中博士(后)5人,其中2人受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具有在美国加州大学尔湾分校和新西兰奥克兰理工大学访问经历。

软硬件条件:本专业具有智能决策相关实验室与智能应急信息处理研究所。依托实验室与研究所软硬件资源,本专业教师承担国家项目1项,省部级以上项目数十项

汉语言文学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和创新精神;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的基本知识,系统掌握汉语言文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具有较高的语言运用和文学审美能力;具有较强的现代信息采集和处理能力;具有较强的秘书工作能力;具有较强的新闻采写和编辑策划能力,能够从事语言文字、文化宣传、传媒业务、文秘事务等相关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学制】 四年

【学位】文学学士

【主要课程】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文学概论、西方文论、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外国文学史、基础写作、电脑图文图像、摄影摄像技术、新闻采访与写作、古典文献综合实训、语文教学能力实训、影视文学与创意写作综合实训等。

【就业方向】从事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宣传、秘书及行政工作,从事各级学校和教育机构的语文教学和行政管理工作,从事新闻出版行业的采写和编辑工作,从事新媒体行业的内容策划和文案写作工作,考取各大高校的汉语言文学学术型硕士和相关学科的专业型硕士。

【条件优势】现有专业教师20名,其中博士5名,高级职称教师6名。学科涉及中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电影学、广播电视艺术学等多个领域。拥有影视文学与创意写作实训室、古典文献综合操作室、古籍数字化机房、人文小剧场、摄影摄像实训室,运行影视文学工作室、非线性编辑工作室,学院实践场所总面积达1000余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值780余万元。

【培养特点与效果】探究中外语言文学,拓展能力方向;涵咏深厚人文艺术,增强文化底蕴;搭建理论与实践双向渗透的课程体系,体现学用结合;开展“人文大视野”系列美育活动,展现专业能力。

广告学专业

培养目标:广告学专业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修养、人文素质和创新意识,熟悉人文社会科学基本知识,系统掌握传播学、广告学、设计学、营销学等基本理论,具有广告策划、创意、广告设计、新媒体设计与运营、新闻发布、经营管理等基本能力的复合型应用人才,突出培养学生的广告视设计、新媒体设计与运营、广告策划能力。

就业方向:学生毕业后能在广告公司、文化创意产业部门、设计公司、新闻媒体、企事业单位、市场调查机构从事广告创意策划、品牌设计、新媒体设计与运营、网络舆情监测与信息发布等工作。

培养特点:夯实人文学科基础,培养学生文化底蕴,开拓设计视野,提升传播能力;以学科竞赛促教学,培养学生广告人意识;依托实训室培养学生的广告专项能力,与工作室综合能力培养衔接;依托工作室培养学生的实战能力,与市场接轨。

条件优势:年轻而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现有专业教师18人,学科涉及广告学、设计学、美术学、传播学、新闻学等领域。

拥有电脑图文、苹果机房、摄影摄像等实训室,拥有视觉设计工作室非线性编辑工作室、数字传媒实践中心可实现从平面到影像、从拍摄到剪辑的全过程培养,总面积达1000余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值780余万元。

培养效果:近三年广告学专业组织学生参加 “全国大学生广告大赛”、“中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节学院奖”、“中国高等院校设计艺术大赛”、“全国大学生生肖设计大赛”等设计竞赛,共120余项;以工作室为依托完成多项社会实践项目,成功实现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对接。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满足信息社会发展需求的,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复合型新媒体信息传播专门人才。本专业毕业生具有全面的人文社科基础知识、一定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和扎实的新闻传播理论知识;具有较强的沟通表达、团队合作能力,具有国际视野,能够不断创新;系统掌握新闻传播实践知识、具备新闻传播实践能力,掌握媒介融合规律,熟悉网络与新媒体运营机制和传播实务,能够胜任新闻报道、媒介运营、新媒体设计、新闻发布和舆情管理等工作。

【学制】四年

【学位】文学学士

【条件优势】师资配置合理。现有专业教师近二十名,基本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来源于多个学科,四成具有副高以上职称。

教学设施充足。本学院拥有电脑图文、苹果机房、摄影摄像等实训室,拥有非线性编辑、数字传媒、视觉设计等工作室,总面积达1000余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值780余万元。已经建立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实践教学基地6个。

【就业方向】 本专业毕业生为社会亟需人才,具有良好的就业前景和广阔的就业领域。可以在新兴媒体、传统媒体、政府机构、出版公司、广告机构、公关机构、大型企业、电子商务企业等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传媒相关的各类工作。

【培养特点】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作为一个开放的学科体系,扎根宽厚的人文社科知识平台和自然科学知识平台,系统融合了当代信息领域的最新成果,紧跟时代发展步伐,注重创新性、技术性、实践性、可塑性、综合性,培养专业特色鲜明、实际操作能力突出的高级传媒应用型人才。

英语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新时代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需要,具备扎实的英语专业知识和较为宽广的科学文化知识,具备较强的英语听、说、读、写、译能力及初步开展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的能力,具备中国情怀、国际视野、社会责任感、合作精神与创新精神,毕业后能熟练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等领域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等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英语人才。

学制:四年

学位:文学学士

特色优势:本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不仅注重基本语言技能的培养,而且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突出能力培养和专业知识建构,特别是跨文化能力、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为一体,在各年级分方向设置集中实践必修内容,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其中包括英语戏剧表演、模拟联合国、英汉口笔译、国际商务谈判、国际贸易实务、单证操作等实习实训。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兼具校本特色,开设“灾害与文化”、“英语应急时讯分析”等课程,同时在集中实践项目中包含应急救援、灾害文化、灾后重建等方面的内容。

翻译方向课程:翻译概论、高级英汉笔译、高级汉英笔译、交替传译、文学翻译鉴赏、科技英语翻译、计算机辅助翻译入门

商务英语方向课程:单证操作英语、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商务谈判、商务英语翻译、商务英语阅读、商务英语视听说、工商导论、国际商法